發表文章

圖片
  心理師想跟你分享~心理韌性,親子共讀怎麼做 文/李依親臨床心理師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近幾年,許多家長都很用心在情緒教養的知能學習,對於孩子的情緒理解與接納漸漸游刃有餘;同時,也開始對於情緒這回事,想瞭解得更深更廣。 其中一些家長開始關注#耐挫力 ,想知道孩子面臨挫折或危機時,爸媽可以怎麼做,好培養其#心理韌性 ,讓吃苦可以變成吃補,讓孩子不是挫敗而是成長。 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 #什麼是心理韌性 ? 心理韌性指的是,人遭遇挫折或壓力時,仍能重振旗鼓、堅持下去的心理性質。 然而,關於心理韌性,一般人存在著一些迷思~ 迷思一:心理韌性必須透過壓力或挫折才能培養起來 很多人誤以為,心理韌性必須透過壓力或挫折才能培養起來,持有這個迷思的大人,可能就會說出「現在小孩就是過得太幸福,才會玻璃心」這類言論。 事實上,心理韌性在生活中就可以培養出來,而所有能讓人們的想法、感覺、行動保持彈性的經驗,都是鍛鍊心理韌性的重要環節。最常見的心理彈性表現,就是幽默感! 還記得電影美麗人生中,主角小男孩的父親,即使在面臨納粹集中營的強大恐怖下,仍透過玩捉迷藏遊戲,讓孩子平安度過、保有童心與樂觀,而真實世界中的猶太教師Friedl,就是以繪畫、戲劇等創意與創作,讓該時期的猶太兒童們保有彈性與開朗。 內心的彈性,讓人能接受並順應各種變化,除了生活中可以活得有趣、豐富之外,更是遭逢負面事件時的解毒劑。 迷思二:情緒穩定的人,才代表心理韌性強 許多人對情緒能力有個誤解,以為不會動怒的好好先生才叫高EQ,在遇到重大事件時,也才能挺而度過。 事實上,平常是否情緒穩定並非關鍵,真正重要的是這個人對自己的瞭解與覺察。只要這個人能貼切中肯地瞭解自己,明白自己是怎樣的人、有怎樣的個性、優點與弱點分別是什麼、在人際相處中有哪些樣貌…等,即便遇到挫敗時情感激烈、情緒起伏,他都能安然度過。 美麗境界這部電影,讓我們認識到諾貝爾經濟獎得主John Nash,是如何透過自我覺察,克服思覺失調的症狀影響,進而能好好活著、擁抱熱情、獲得成功。 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• 至於要怎麼提高心理韌性呢? 先前一篇文章,我談過如何...
    神經科學專家:想養出高 EQ 的孩子 別說 3 種話 編譯   樂羽嘉       天下Web only 想要養出高情緒智商( EQ )的孩子,家長該怎麼做?美國神經心理學家荻甘吉博士( Dr. Julia DiGangi )指出,期待孩子有高 EQ ,家長最好也要使用高 EQ 的說話方式 希望培養出高 EQ 的孩子,那麼家長應該先創造出情感上健康且能夠支持孩子的環境,讓他們覺得表達真實的自我是安全自在的,不管是正面或負面感快 樂、瘋狂、難過或憤怒。 美國社工、有證照的 EQ 教練及 Sōmōcom Lab 執行長伊莉歐特( Chelsea Elliott )建議,「創造一個溫暖的氛圍,讓孩子覺得表達情感和犯錯都是安全的。在孩子分享時,好好傾聽、肯定、支持他們,並確定他們有感覺得到支持,即使你不完全認同他們的感受。」臨床社工費德( Michelle Felder )表示,小孩子遭遇重大情感波折時,家長最好保持冷靜與在場,這是最能表達支持的行動。她說,「孩子目睹我們怎麼調節自己的情緒,也會學著調節自己的情緒。」 高 EQ 的環境也包括高 EQ 的說話風格,而曾經在哈佛大學受過訓練的荻甘吉,專長正是高 EQ 的溝通風格。荻甘吉表示,如果想要孩子擁有高 EQ ,家長絕不能說以下三種話: 1.     「你為什麼不能更積極上進?」 荻甘吉指出,孩子如果表現不好,不是因為他們不想做好,只是做不到。 換句話說,問題不在他們不上進,而是家長的期待和孩子的能力有落差。 荻甘吉建議,面對這種情形,你應該展現好奇心,去瞭解孩子動力與能力的交集在哪裡。 比方說如果孩子花超多時間打電動,不太閱讀,那麼比起「你為什麼不能更主動去看書?」你應該問孩子一個開放性問題,像是「我看到你真的很喜歡打電動,我想聽聽你為什麼這麼喜歡,可以跟我分享嗎?」 2.     「你為什麼不聽我的話?」 荻甘吉曾經遇到一對家長,他們的女兒有感知障礙,車子開到了診所門口,女兒拒絕下車,家長非常挫折。 但展開對話後,家長們才知道女兒是受不了診所播放的音樂,只要戴一副耳塞就能解決。也就是說,真正的問題是家長沒有聽到孩子的需求。 小孩的大腦是...